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

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 - 讀書心得 可動與不可動

 結構治療讀書心得-可動與不可動

許多人對活動受限會痛有個錯誤的直觀,就是這種痛來自肌肉發炎。所以很多人習慣用消炎止痛藥處理。不過以我的經驗來看,來按摩舒緩疼痛的客人大部分是慢性疼痛(就是檢查沒發炎又痛很久)

沒發炎,為什麼痛?
當我們讀到「限制肢體活動最大的因素是-皮膚。」
就可以明瞭疼痛不一定是發炎,是皮膚扯住了。
我們的皮膚覆蓋在體表,與底下的肌肉組織之間有足夠的緩衝空間。這個空間可以讓肌肉順利滑移,使我們動作正常。也讓經過的神經血管順利運作。
然而當某些原因(沾黏、肌肉過度使用⋯)使皮膚與肌肉間的緩衝空間消失。那我們活動時就會受限,嚴重就會產生疼痛。

比如寬敞的馬路大家經過都非常順暢,可是因事故,馬路縮減,車流就被迫變慢甚至堵塞。



書中提到疼痛是保護身體的警訊,如果不管這個警訊,繼續運動,肌肉就會進一步受傷,纖維增生,活動更受限。再不管,就會影響到骨頭病變(骨刺、椎間盤突出⋯)
所以做為按摩師,對皮膚可動性沒感覺,單純看到肌肉很硬,團塊氣結很多,不斷用力推按,很可能使原本健康的肌肉受傷發炎(只是被限制住)讓纖維增生,活動更受限。

實例分享:上禮拜一個老客人,坐遊覽車太久,腰痛到走路不太了。我觸診皮膚,下背到骨盆間皮膚滑移不大動,其他都正常。因此先從增加皮膚滑移的舒緩動作做起。做完後腰的疼痛感就減輕了,等到之後肌肉放鬆跟關節活動的手法都做完,客人起身腰也不痛了。



#按摩
#整復
#筋骨痠痛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